读茅盾文学奖作品《张居正》有感 更新时间:2015-07-03

读茅盾文学奖作品《张居正》有感

徐勇威

  从小就喜欢阅读,特别喜欢人物传记和历史类的著作。听闻有部茅盾文学奖作品----《张居正》写得很有特色,故事性强,文笔也优美。趁工作之余,徜徉书海,不出月余,就把一部厚厚四本的名作欣赏完毕,看后觉得颇多感慨,有了提笔写点什么的意愿。
  首先介绍一下张居正其人,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所谓首辅,是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大臣之首。他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理政十年,推行了举世瞩目的万历新政。他整饬朝纲,刷新吏治,整肃教育,大胆采用新人,强力推行改革,革新赋税,梳理财政,拯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开辟了明王朝最鼎盛的时代。有史学家曾评论:明朝如若没有张居正,其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至少要缩短二三十年。正是由于张居正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其主政的明万历是明朝年号最长的,共持续了四十八年之久。但改革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张居正死后,即招致非议横祸,家产尽抄,爵位皆夺,祸及妻儿老母。万历皇帝连下十几道圣旨罢黜了几乎所有张居正的亲信,剥夺和收回了张居正所有的封号、赏赐还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大儿子写了血书然后上吊自杀;二三儿发配充军;四儿因自杀三次皆被救成为残疾;张居正的老母被开恩留一百亩薄田养老。其生前死后迥然不同的际遇,让人看了嘘唏不已,扼腕叹息。读完全文,我对张居正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崇高的人品充满了敬佩;同时也对他的遭遇怀有深深的惋惜,他对皇帝过多的管束和对皇权的挑战,都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他的归宿就是那个君尊臣微的封建时代的悲剧。我对他的一生有如下几个词的理解:隐忍与抱负,坚持与勇敢,善于用人,忠诚尽职。
  先来谈谈隐忍与抱负。张居正的这一特质主要体现在和高拱的首辅之争中。高拱是明朝较为有名的廉臣,他是隆庆皇帝的首辅,对朝廷也是尽忠尽职,但他能力有限,脾气暴躁,再加上个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隆庆皇帝,当时的明朝已经显示出较为衰败的气息。最后隆庆皇帝撒手西归,把大明的江山扔给了年仅十岁的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生母----李贵妃。在此之前,张居正都是作为次辅,辅佐首辅高拱做事,在高拱权利熏天的时刻,他处处隐忍,对高拱言听计从,深深地隐藏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随着老皇帝的驾崩,张居正在这关键时刻,通过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取得了小皇帝和李贵妃的信任,并通过权利的交换,获得了宦官的支持,最终把首辅高拱拉落马下。张居正当上首辅,终于实现了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确实是一个不世之才,他的上台,是明朝的幸运,也是明朝百姓的福气。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这种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着实让人感动。
  其次是他的坚持与勇敢。当张居正当上首辅之后,面临的是朝廷的一盘散沙,前首辅门生故吏的不合作与刁难。他积极拉拢万历皇帝的母亲----李贵妃和万历皇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组成了一个权利的铁三角,这一固如金汤的权利组合在张居正的改革过程中至始至终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到他死去,这个铁三角才宣告破裂。万历新政所有的改革,包括实行京察,整顿吏治,边防军事的改革,政府开源节流,赋税的一条鞭法等等,都面对着强大的压力和既得利益者的强烈阻挠。张居正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掌控自如。他时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懂得国家政治运作的规律,明白办成一件于国于民重要的大事,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不盲动,不胆怯,目标明确,手段强硬。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决不后退,后宫掌印太监的胞弟当街冲撞吏部尚书,照打不误,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的父亲收受地方官员贿赂,他也如实上告,不仅换得皇帝的信任,化解危机,而且打击了敌人,一举数得。我佩服张居正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他能把自身全部投入时代的大潮,让自身命运与天下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他更有着感天动地的精诚,以一人之力抵抗天下朝野的非议和不解。他要应付繁琐的礼节,要处理繁杂的政务,要照顾母亲、妻子和兄弟,要教育六个儿子,不是一个能力极强、信念坚定的人,决不能坚持下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学习他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带着这种坚韧和勇敢投身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个是他的善于用人。张居正对用人有独到的见解,他非常注重用人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他坚持用循吏而不用清流。当时有名的循吏就是广西剿匪功臣两广总督殷正茂,此人生性贪财,手段毒辣,但他有雄才大略,是个做大事的人。张居正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于海瑞,是当时有名的清流,他名满天下,两袖清风,敢把皇帝参下马。但是他为“清廉”二字所累,在为官时断案处事比较偏激,做了四品苏州知府,把一个膏粱富庶的苏杭天堂治理得连年欠收,富户外逃。张居正坚持不用海瑞,让海瑞保持了一世英名。他起用了一开始仅仅是九品衔礼部观政的金学曾,这个他大胆起用的年轻人在政府缺少开支时,通过和京城富户斗蟋蟀,赢了一万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后来,这个金学曾在张居正整饬吏治,整顿驿递,改革盐政漕政及皇亲贵族子粒田征税等一系列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它如吏部尚书王国光,治河专家工部尚书潘季驯,拱卫京师的蓟镇总兵戚继光,这些都是张居正非常信任,也是当时的治世能臣。张居正用人,他注重个人能力,能让官员放开手脚去做事而不是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同时张居正很注意做事的灵活性和利弊权衡,他为了继续获得冯保的支持,把一个淮运总督的肥差当作筹码送给了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
  最后一点就是他的忠诚尽职。张居正主政时期,最轰动的一件大事就是 “夺情”之争。所谓“夺情”就是在古代,如果为官者的父母双亲过世的话,要向皇上上本乞求回家守制,如果皇上不允许的话,就叫作“夺情”。当时张居正父亲过世,按规矩他应该回家守制,但当时正处于万历新政推行的关键时期。张居正希望皇上能“夺情”,让他留下来继续处理政务。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大明的江山,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刻,他选择的是尽忠。但是他的政敌们却利用这个“夺情”事件对他百般攻击,最后他不得不回荆州老家奔丧。在奔丧途中和回家守孝期间,他也是一日不忘国事,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把一应朝廷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主政期间因政绩斐然,备受皇恩浩荡,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感恩的心,一点都不飘飘然,恪尽职守地为万历皇帝操持着这偌大的江山。使得万历朝从元年之初太仓无一两银子发展到万历九年太仓银共计四百多万两,而且当时的明朝国泰民安,边防无战事,百姓税赋轻。这些都无一不凝聚着张居正的心血。他深知自己是世宗的托孤之臣,是神宗的老师和领路人,这份感情是他难以割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书中最后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但我觉得他其实是太爱这个国家,太爱这些人民。他曾经引用过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看到这里我深深地被张居正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纵观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革新,万历新政,开始无不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历史向前的脚步却从未停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包括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资本市场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养老机制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总是要付出这样那样的代价,它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会遭到世人的误解,但每一次改革,只要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意愿,只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那就是好的改革。我们年青一代,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先锋。